|
姓名:陈波 | |
性别:男 | ||
职称:教授 | ||
教研室: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 ||
办公室: | ||
接待时间: | ||
邮箱地址:00033811@whu.edu.cn |
简 介 |
陈波,1957年生,籍贯湖南常德。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哲学博士,77779193永利人文社科讲席教授(2021年9月—)。先前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9-2021)、二级教授(2012-2021)、博士生导师(1999-2021)。 2018年,当选为国际yl23455永利官网(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缩写为IIP)院士,IIP于1937年创始于法国巴黎。根据IIP章程,正式院士名额不能超过115人。目前有经选举产生的来自多个国家的正式院士66名、荣誉院士39人,其中代表中国的有正式院士杜维明、杨国荣、陈波和荣誉院士邱仁宗。 |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
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逻辑哲学、语言哲学、知识论、逻辑学史、分析哲学史、中西哲学比较和美国实用主义。 |
|
开设课程 |
课程: 逻辑导论,悖论研究,逻辑哲学,逻辑学简史,蒯因哲学,真理论研究,语言哲学专题等 |
|
主要论著或代表作 |
《对话、交流、参与——走进国际哲学共同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分析哲学——批评与建构》(上下卷,陈波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逻辑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文大系”,2014) 《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三联书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1998) 《悖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第二版2016) 《理性的执着——对语言、意义和真理的追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2014) 《逻辑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 《蒯因》(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4) 《冯·赖特》(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8) 《爱默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9) 《与大师一起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逻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3,第二版,2006年;第三版,2014年;第四版,2020年;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出版社,2004年) 《逻辑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二版2016;繁体字版,台湾五南书泉出版社,2007) 《逻辑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精装插图版2015;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主编《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一版,第二版(与江怡共同主编))、《逻辑学读本》、《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合编)、《意义、真理与行动——实用主义经典文选》(合编)、《蒯因著作集》(合编)、《当代西方学术名著·哲学系列》(合编)等;主译《哲学百年 新近哲学家》、《知识之树》、《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当代语言哲学导论》、《简明逻辑学导论》等。 代表性中文论文 陈波:语言和意义的社会建构论,《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121-142页 陈波:一个与归纳问题类似的演绎问题——演绎的证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84-95页 陈波:休谟问题和金岳霖的回答——兼论归纳的实践必然性和归纳逻辑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35-46页 陈波:分析哲学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63-73页 陈波:“是”的逻辑—哲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117-142页 陈波:专名通名理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129-158页 陈波: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97-102页 陈波:哲学研究的两条路径:诠释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1期,58-68页 陈波:逻辑多元论:是什么和为什么,《哲学研究》2018年第9期,85-96页 陈波:模糊性:连锁悖论,《哲学研究》2014年1期,111-118页 陈波:超越弗雷格的“第三域”神话,《哲学研究》,2012年第2期,61-72页 陈波:“逻辑的可修正性”再思考,《哲学研究》2008年第8期,108-128页 陈波:蒯因哲学为什么重要?,《哲学研究》2007年第5期,123-125页 陈波:经典逻辑和变异逻辑,《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57-63页 陈波:蒯因哲学的理性精神及其启示,《哲学研究》1994年第12期,40-45页 陈波:维护一个传统的信条——兼与李先焜先生商榷,《哲学研究》1989年6期,43-48页 陈波:哲学逻辑的对象和意义,《哲学研究》1987年第3期,39-46页 陈波:客观事实抑或认知建构——罗素和金岳霖论事实,《学术月刊》2018年10期,17-29页 陈波:词项的指示性使用和谓述性使用——反驳严格指示词和非严格指示词的区分,《学术月刊》2016年第11期,25-42页 陈波:逻辑,一个生长和变动的概念,《学术月刊》(上海),2011年第12期,5-13页 陈波:存在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吗?——对克里普克知识论的批评(上),《学术月刊》(上海),2010年第8期,51-58页 陈波:存在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吗?——对克里普克知识论的批评(下),《学术月刊》(上海),2010年第9期,36-48页 陈波:罗素和金岳霖论真理——一个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34-53页 陈波:罗素的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32-43页 陈波:分析哲学内部的八次大论战,《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163-169页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和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27-34页 陈波:“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证据为依据”——科学研究和司法审判中的哲学考量》,《南国学术》2017年第1期,22-38页 陈波:名称究竟如何指称对象?一个新的名称理论,《南国学术》2015年第3期,79-91页 陈波: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哲学回眸,《南国学术》2014年第3期,162-176页 陈波:如何说明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答李主斌并与张继成商榷,《河北学刊》2021年第5期,42-54页。 陈波:“事实”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赘物,《江淮论坛》2021年第1期,76-84页 陈波:哲学作为一项认知事业,《哲学分析》2020年第1期,4-24页 陈波: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上),《江淮论坛》2019年第5期,5-12页 陈波: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下),《江淮论坛》2019年第6期,120-126页 陈波:中国逻辑学70年历程:历程与反思,《河北学刊》2019年第6期,1-14页 陈波:论蒯因的逻辑哲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60-84页 陈波:言意之辩:诠释与评论,《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36-42页 陈波:过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学著作,《哲学门》2003年第2期,197-207页 陈波:学问家和思想家,随笔,《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四期,248-250页 陈波:从人工智能看当代逻辑学的发展,《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2期,10-19页 陈波:体育的人文内涵——也论体育何为,随笔,《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29日 陈波:论分析哲学的芬兰学派,《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7期,11-15页 陈波: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论证》,辽海出版社,1999年,73-89页 陈波:“哲学逻辑”词义探源与辨析,《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42-45页 陈波:思维四律不能表述为重言式,《哲学动态》1993年第5期,22-25页 陈波:论逻辑真理,《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年第2期,1-15页 陈波:谈谈我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4期,54-59页 陈波:如何讲授核心通识课“逻辑导论”?,《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7期,11-16页 陈波: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3期,22-28页 陈波:漫谈哲学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2期,20-25页 AHCI期刊英文论文 1. CHEN Bo. Russell and JIN Yuelin on Truth: A Comparative Stud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s (AHCI, Taylor Francis), 52(1-2):43-76. 2. CHEN Bo. Quine’s Disquotationalism: A Variant of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51(2): 93-113. 3. CHEN Bo. Russell and JIN Yuelin on F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AHCI), 69 (4) [2019]: 929-950. 4. CHEN Bo and LIU Jingxian. Hume’s Conceivability Arguments Reconsidered, Axiomathes (AHCI), 29 [2019]: 541-559. 5. Gila Sher and CHEN Bo. Foundational Holism, Substantive Theory of Truth, and a New Philosophy of Logic: Interview with Gila Sher by Chen Bo,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50 (1) [2019]: 3-57. 6. CHEN Bo.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Philosophy: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Asian Philosophy (AHCI), 28(3) [2018]: 197-214. 7. CHEN Bo. Wisdescopism and Caplan’s “Against Widescopism”,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49(2) [2018]: 245-259. 8. CHEN Bo. Reformulation of Frege’s Theory of Thought,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48 (2) [2017]:143-159. 9. CHEN Bo. Against Williamson’s Arguments about Bivalence.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47(3-4) [2016]: 325-340. 10. CHEN Bo. Socio-historical Causal Descriptivism: A Hybrid and Alternative Theory of Names. Croat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XVI (46) [2016]: 45-67. 11. CHEN Bo. When a Young Chinese Scholar met von Wright, Acta Philosophica Fennica, Vol.92 (2016): 9-32. 12. CHEN Bo. Social Constructivism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Croat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XV (43) [2015]: 87-113. 13. 《有关休谟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哲学与文化》(台湾)AHCI期刊,2015年第8期,3-24页. 14. CHEN Bo. Six Groups of Paradoxes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sian Philosophy (AHCI), 24 (4) (2014):363-392. 15. CHEN Bo, The Nature of Logical Knowledge, An Unfinished Agenda of Quine’s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AHCI), XLV (3) [2014]: 217-249. 16. CHEN Bo. Kripke’s Semantic Argument against Descriptivism Revisited, Croat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XIII (39) [2013]: 421-445. 17. CHEN Bo. Kripke’s Epistemic Argument against Descriptivism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HCI, Blackwell), 40(3–4) (2013): 486–504. 18. CHEN Bo. A Descriptivist Refutation of Kripke’s Modal Argument and of Soames’s Defense, Theoria: A Swedish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79(3) (2012): 225-260. 19. CHEN Bo. Justification of Induction: Russell and Jin Yuelin. A Comparative Study,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AHCI), 33 (4) (2012): 353-378. 20. CHEN Bo. Proper Names, Contingency A Priori and Necessity A Posteriori,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AHCI), 32 (2) (2011): 119–138. 21. CHEN Bo. An Interview with Timothy Williamson, Theoria: A Swedish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 77 (1) [2011]: 4–31. 22. CHEN Bo. Xunzi’s Politicized and Moralize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HCI, Blackwell), 36 (1) [2009]: 107-140. 附:其他重要英文论文 CHEN Bo. When a Young Chinese Scholar met von Wright, Acta Philosophica Fennica, Vol.92 (2016): 9-32. CHEN Bo. Intellectual Journey: An Interview with Susan Haack, in Cornelis de Wall (ed.), Susan Haack: a Lady of Distinction, the Philosopher Responds to Her Critics, New York: Promethius Books, 2007, 17-37. CHEN Bo. A Look Back 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ogic since 1978, Frontier of Philosophy in China, 13(4) [2018]: 662–682. CHEN Bo and et al. Frege, His Logic and His Philosophy--Interview with Michael Beaney, 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Letters, Hokkaido University, Japan, Vol.5, March 2010: 1-28. CHEN Bo. To be philosophical, even if one will not be a professional philosopher: The Aim and Mission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Frontier of Philosophy in China, Brill, 8(2) [2013]: 247-257. CHEN Bo. Introduction: Philosophizing like Dummett, Frontier of Philosophy in China, 7(3) [2012]: 347-50. CHEN Bo. The Debate on the Yan–Yi Relation in Chinese Philosophy: Reconstruction and Comment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Springer, 1 (4) [2006]: 539-560. CHEN Bo. The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of Deduc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3, 149-157. 陈波英文论文网页: https://pku.academia.edu/ChenBo
|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2017-202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024,经费120万,首席专家 2012-2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争——回顾、批判与建构,批准号12AZX008,经费25万元,结项“良好”; 2012-2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分析哲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新探,批准号12ZD072,经费25万元,结项“优秀” 2011-2014,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对克里普克语言哲学的系统性质疑和对一种新理论的建构,批准号11JJD720001,经费10万元,结项; 2007-2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批准号07ZX003,经费25万元,结项“优秀”; 2002-2009年,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西方逻辑史研究,批准号03JB720012,经费5万元,结项; 2002-2006年,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复兴,赵敦华、陈波,批准号2000ZDXM720003,经费20万元,结项“优秀”; 2001-2005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西方逻辑哲学,批准号01BJBZX002,经费2.5万元, 结项“优秀”; 1993-1996年,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形式化方法的哲学分析,结项; 1989-199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道义逻辑研究,经费1万元,结项。
|
社会兼职 |
|
获奖情况 |
2020年,单独主讲的慕课“悖论,思维的魔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专著《悖论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2年,专著《奎因哲学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2年,教材《逻辑哲学导论》,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2020年,专著《分析哲学——批评与建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6年,专著《悖论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年,专著《逻辑哲学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年,专著《奎因哲学研究》,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991年,论文《论蕴涵》,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专著《逻辑哲学研究》,“金岳霖学术奖”二等奖 1995年,专著《蒯因》,“金岳霖学术奖”三等奖 1990年,论文《专名和通名理论批判》,“金岳霖学术奖”三等奖 2020年,专著《悖论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2018年,教材《逻辑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2012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