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罗莎•卢森堡全集》编辑出版的思想历程——写在中文版付梓之际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7-30
【摘 要】《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出版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21世纪成为一项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这期间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思想历程。早在20世纪20年代,列宁就计划在俄国出版《罗莎·卢森堡全集》,但没有真正启动。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20世纪70年代民主德国中央政治局决定编辑出版《罗莎·卢森堡全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全球化运动中认识到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的价值,开始在编辑《罗莎·卢森堡全集》的过程中将她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来看待。英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出版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罗莎·卢森堡思想的认识。进入21世纪,人们又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发现了作为睿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罗莎·卢森堡,开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的高度来评价其思想。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出版就是要展示一个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罗莎·卢森堡。罗莎·卢森堡的形象和思想价值正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被不断地认知而变得丰满起来。《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出版史,就是罗莎·卢森堡思想的研究史,也是世界马克思主义自我认识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罗莎·卢森堡 《罗莎·卢森堡全集》 马克思主义
罗莎·卢森堡(1871—1919)是第二国际杰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著名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
在人类思想史上,对某个思想家的思想产生争论,并不意味着这个思想家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或者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恰恰相反,这是以一种严肃的、理性的思考方式证明这个思想家的思想充满魅力,值得人们不断去认识和开掘。罗莎·卢森堡就是这样一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不论在她生前还是身后,争论都是她的思想创造和思想延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她早年对波兰问题的思考,是在与波兰社会党的激烈论战中展开的。在这场论战中,她阐发的有关波兰独立、波兰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等问题的观点,对她思考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自治问题产生了持续的影响。迁居德国后,她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阐发了革命与改良的辩证关系,在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官方理论家们的争论中阐发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还在资本积累、民族自治、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等一系列问题上发表过不同于列宁的观点,等等。这些争论不仅没有随着她的生命逝去而消失,反而因其触及帝国主义时代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不断被反思。正是这些反思带领人们走进罗莎·卢森堡的思想世界,引导《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出版。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出版史,就是罗莎·卢森堡思想的研究史。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编辑了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力图把罗莎·卢森堡著作的编辑与罗莎·卢森堡思想的研究贯通起来,以《罗莎·卢森堡全集》来呈现罗莎·卢森堡的全部思想。
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罗莎·卢森堡全集》编辑出版史上的一个成果,它参照和借鉴了其他版本的《罗莎·卢森堡全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代表了中国人研究罗莎·卢森堡思想的最新水平。我们认为,在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付梓之际,有必要写一篇序言,历史地记述编辑出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思想历程,重点论述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特点。
一
要编辑好《罗莎·卢森堡全集》,先要了解罗莎·卢森堡的生平和思想创造活动。在我们着手编辑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时,国内外已有多本罗莎·卢森堡传记。但这些传记都只是各位撰写者对罗莎·卢森堡思想的理解,并不能完全为我们所用。因此,在编辑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过程中,我们对罗莎·卢森堡的生平和思想创造活动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我们先简述罗莎·卢森堡的革命活动和思想创造的过程及特点,以此呈现编辑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认识论起点。
1871年3月5日,罗莎·卢森堡出生在波兰卢布林省与乌克兰接壤的一个小镇——扎莫什奇。这座小镇是连接克拉科夫、乌克兰、布拉格的交通枢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自16世纪末开始,这座小镇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同时迅速发展成为巨大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商人到这里经商定居。18到19世纪,在这座小镇居住的犹太人发生了分化:一个派别非常重视宗教信仰,主张发展犹太宗教;另一个派别非常重视文化、技术和文学的发展,主张本地化,强调住在波兰就必须说波兰语,像波兰人那样从事经商贸易活动。后一派人创办了许多出版社和图书馆,致力于文化、教育和文学创作,逐渐完全本地化了,变成了波兰人。罗莎·卢森堡的祖辈就属于这一派犹太人。尽管罗莎·卢森堡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这座小镇对她来说只是一个记忆,但这里的犹太文化和她的犹太家庭还是对她的成长,尤其是对她的社会主义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罗莎·卢森堡家使用的语言十分复杂。她父亲平常在家里说德语,母亲喜欢讲法语。她的家人与保姆交流时用的是波兰语。她的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时也讲意第绪语,这是一种用德语的发音来讲希伯来语的语言。而当时在俄国统治区的波兰学校,教学用的是俄语,甚至波兰语课程都是用俄语来教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罗莎·卢森堡高中时已经能够流利地讲德语、波兰语、法语、俄语四种语言,同时还会一点意大利语。这些语言为她后来适居德国后从事国际工人运动创造了条件。此外,她的犹太家庭的地方化特点,使她对波兰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参加革命后,她在处理犹太民族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犹太人在波兰只是一个少数民族,不可能独立存在;波兰的犹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说波兰语,学习波兰文化,与波兰人交往。她反复强调波兰是自己的祖国,自己是波兰人,而不说自己是犹太人。这种观念主导了罗莎·卢森堡对民族自治、波兰工人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的世界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1873年,罗莎·卢森堡随家迁居华沙,并在那里完成了她的中学教育。在这期间,她参加了进步的谢潘斯基小组的活动,开始接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思考波兰问题。临近毕业的那一年,她参加了波兰第二无产阶级党领导下的青年社会主义小组的革命活动。毕业后,她全身投入第二无产阶级党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上,她深入工人居住区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工人运动。在思想上,她继承无产阶级党的传统,坚持国际主义立场,力图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波兰的社会解放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关系问题。这一段革命经历以及在此期间形成的思想,对她后来的革命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889年底,波兰进入白色恐怖时期,罗莎·卢森堡不得不逃往苏黎世。在那里,她一边在苏黎世大学读书,一边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在大学期间,她除了攻读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数学、生物学、地理学等专业课程外,还系统深入地钻研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研究波兰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以及波兰革命和民族独立等问题,她的博士论文《波兰的工业发展》就是这方面的杰作。此外,罗莎·卢森堡与流亡瑞士的波兰革命者约吉希斯等人一起创办《工人事业》杂志,同波兰社会主义者国外联盟的民族主义倾向进行斗争,并参加第二国际的重要会议。1894年,她还与约吉希斯等人一起创建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与在波兰境内的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领导和参与波兰境内外的工人运动。这些都使罗莎·卢森堡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1898年5月,罗莎·卢森堡迁居柏林,投身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革命活动。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二国际所处的中心地位把她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革命舞台。进入柏林后,她先是到普属地的波兰人居住区调查波兰工人运动情况,同时参加德国工人运动,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一起批判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她多次撰文和在集会上发表演说,揭露军国主义的实质,反对战争危险,呼吁社会民主党把反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战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战争引起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去唤醒群众,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1915年,罗莎·卢森堡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理论月刊》上发表《国际的重建》一文,斥责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背叛行径,总结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破产的历史经验,要求按照革命的原则重建国际。以她为代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因此被称为国际派。1916年1月,国际派在柏林召开第一次会议,通过自身行动纲领,决定出版地下刊物《斯巴达克书信》。国际派也由此被称为斯巴达克派,罗莎·卢森堡成为其思想领袖和领导人之一。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刚刚出狱的罗莎·卢森堡立即投入斗争,而且始终走在斗争的最前列,并在1918年底至1919年初与李卜克内西等人一起创建了德国共产党。1919年1月,德国革命失败。罗莎·卢森堡于1月15日被捕,当晚惨遭杀害。她的遗体被抛进护城河,直到5月31日才被人们发现。6月13日,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队伍前往弗里德里希墓地为罗莎·卢森堡送葬,把她安葬在李卜克内西墓旁。在柏林从事革命活动期间,罗莎·卢森堡多次被捕入狱,却始终坚持革命信念,平静而乐观地对待生活。她在1915年写给她的秘书玛蒂尔德·雅可布的信中谈到她的狱中生活时说:“不要忘记,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冷静地和乐观地面对生活。”
罗莎·卢森堡从不把自己的活动舞台局限于德国,而是把眼光投向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她多次出席第二国际代表大会,并就帝国主义和革命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1905年底,她亲赴华沙领导波兰的革命运动。1906年,她先后赴彼得堡和库沃卡拉与列宁见面,并交换意见。1907年5月,她以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波兰共产党双重代表的身份,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伦敦召开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赢得与会代表雷鸣般的掌声,也得到列宁的赞同。她还关心欧洲以外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研究中国的鸦片战争和革命运动,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化问题。1902年5月,她写作了谴责欧洲和美国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残暴行径的著名短文《马提尼克》。这篇短文在她生前并未发表,但反映了她对欧洲以外,尤其是欧洲殖民地发生的重要事件的关注。她的这些思想是当代人研究欠发达国家相关问题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活动,罗莎·卢森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不论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不论历史经历多少沧桑,都不能使人们忘记罗莎·卢森堡。她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铭记在人们的心底。
在理论上,罗莎·卢森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危机,系统地批判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观点,写下了《社会改良还是革命?》《资本积累论》等名篇,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不仅如此,她还在深入研究波兰革命、德国革命、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过程中写下了《民族与自治》《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危机》《论俄国革命》等著作,表达了一个战斗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前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怀和对世界历史规律的思考。这是罗莎·卢森堡留给我们珍贵思想遗产。然而,在她去世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份思想遗产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和质疑。尽管如此,关于罗莎·卢森堡思想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她的著作的编辑出版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二
罗莎·卢森堡在世时,列宁就坚决支持和赞扬她关于德国革命的一系列主张。他指出,罗莎·卢森堡、李卜克内西等共同创建的德国共产党标志着“真正无产阶级的、真正国际主义的、真正革命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就在事实上成立起来了”。在罗莎·卢森堡去世后,列宁称她是“第三国际最优秀的代表”,并高度评价她的著作和思想,认为“她的生平和她的全部著作……对教育全世界好几代共产党人来说都将是极其有益的”。同时,列宁也批评“德国共产党人延缓她的全集的出版太久了”。列宁曾经计划在俄国出版《罗莎·卢森堡全集》,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
最早启动《罗莎·卢森堡全集》编辑出版工作的是德国。20世纪70年代,在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民主德国中央政治局决定编辑出版《罗莎·卢森堡全集》,但将规模限制在10卷。根据这个规定,德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整理和出版了《罗莎·卢森堡著作全集》和《罗莎·卢森堡书信全集》各5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陆续将新发现的材料加以整理,先是补充编辑出版了《罗莎·卢森堡书信全集》第6卷,后来又以补集的形式编辑出版了《罗莎·卢森堡著作全集》第6、7、8卷,其中第6、7两卷将新发现的文献按照时间顺序编辑,第8卷集中翻译和编辑波兰文文献。这些共同构成了德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德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出版,不仅为罗莎·卢森堡思想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推动了罗莎·卢森堡著作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出版。自21世纪初开始,《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出版成为一项大规模的国际合作项目。2011年,美国的罗莎·卢森堡研究专家开始编辑和出版英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此外,日本、法国、葡萄牙、土耳其等多个国家也在推进罗莎·卢森堡著作的编辑和出版。
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翻译和出版工作始于2014年。这一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将“罗莎·卢森堡著作的整理、编辑和研究”列为重大招标课题,并于当年立项。这是中国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们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一方面,在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参加了由其组织的“罗莎·卢森堡著作的研究和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赴波兰罗莎·卢森堡的出生地及其从事革命活动的各个地方进行考察和搜集资料;参加了由其美国办公室组织的英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翻译工作会议,吸取其他版本编辑和翻译的长处。另一方面,从2015年开始,我们每年在77779193永利举办一次有关罗莎·卢森堡著作翻译、研究和出版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德文版、英文版、日文版等各种版本的研究专家与会,共同探讨《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翻译和出版问题。每次讨论的主题都根据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进度来确定,包括罗莎·卢森堡的早期思想、《罗莎·卢森堡全集》编译史、罗莎·卢森堡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等。这些研讨对于梳理和确定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思路、编辑体例以及解决翻译中的难点问题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呈现给大家的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就是我们经过反复研讨形成的思想成果。
三
半个多世纪的《罗莎·卢森堡全集》的出版史表明,编辑、翻译和出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绝不是简单的资料搜集和文字翻译工作,而是艰巨的科学研究工作。
首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和出版要受到国际范围内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水平的限制。
罗莎·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史上的一个十分奇特的人物。在理论上,她是一个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思想家。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政治状况,在帝国主义的本质和时代特征、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等问题上,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在实践上,她却屡遭失败。她批判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力图唤起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革命意识,但德国社会民主党最终还是滑入了机会主义。她极力阻止德国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投票赞成政府军事拨款,呼吁反对德国政府发动帝国主义战争,但德国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还是投票赞成政府军事拨款,支持政府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她参加创建德国共产党,领导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主张在德国建立真正的苏维埃政权,但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却失败了,而她本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是这一系列实践上的失败,使罗莎·卢森堡成为马克思主义史上的边缘人物。她的理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为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理解和接受,她的著作不是遭到封存,就是被置于一边。这些都在客观上妨碍了《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和出版。直到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才从第二次全球化运动中发现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的价值,于是出现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热潮。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罗莎·卢森堡的著作相继解密,《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再一次提上日程,并成为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德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结构,就鲜明地反映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坎坷历程。
德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共经历了两次大的修订过程。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个时期的修订工作主要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对罗莎·卢森堡有关西欧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新认识。这时除了修订《罗莎·卢森堡著作全集》外,还在原有《罗莎·卢森堡书信全集》的基础上增加了1卷,即第6卷。该卷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民主德国时期不允许发表的书信,二是新发现的书信。这两套全集的出版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另一次是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罗莎·卢森堡有关资本主义危机思想的新认识和对新解密的罗莎·卢森堡文献的研究。这时主要根据新发现的罗莎·卢森堡文献增加了《罗莎·卢森堡著作全集》第6、7、8卷。其中,第6卷收入了罗莎·卢森堡写于1893年到1906年的从未出版过的著作;第7卷收入了她写于1907年到1918年的从未出版过的著作;第8卷收入了她用波兰文撰写的全部文献,包括1893年到1896年在《工人事业》上发表的文章、1902年到1913年在《红色旗帜》上发表的文章、1902到1904年和1908年到1910年在《社会民主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以及1893年到1914年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著,这些文献多达3000多页,占罗莎·卢森堡全部文献的三分之一。目前,第8卷仍在编辑和出版过程中。2016年,我们前往波兰搜集罗莎·卢森堡的资料时,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波兰办公室又接收了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新解密的罗莎·卢森堡文献1000多页,这些文献尚需进一步鉴定和研究。
由此可见,《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和出版至今仍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德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以增补集的形式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记载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历史,也体现了《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史与罗莎·卢森堡思想的认识史的内在关联。
其次,《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和出版要受到各国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传统和认识方式的限制。
以英文版为例。英文版是从德文版翻译过来的,但在编辑结构上打破了德文版的原有思路而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以新出版的德文版为文献基础,将新发现的文献与先前发表过的文献统一编辑,不再以补集的形式将其分开,这就在整体性上优于德文版。第二,在编辑结构上强化德文版隐含的分类法,明确把罗莎·卢森堡的著作分为三类,共14卷。其中,第1、2卷为政治经济学著作卷,汇集了罗莎·卢森堡早期的《波兰的工业发展》、在社会民主党党校授课时的笔记和手稿,以及其他主要政治经济学著作;第3到9卷为政治学著作卷,前3卷按照年代顺序编辑了罗莎·卢森堡1897年到1919年的政治学著作,余下的是她论述民族问题和帝国主义问题的著作、笔记、讲话、札记等,这些有时也被认为是文化类著作;第10到14卷为书信卷。第三,将罗莎·卢森堡的著作和书信合并编辑,增强了《罗莎·卢森堡全集》的整体感。
英文版之所以采取这一编辑结构,是与英语世界研究罗莎·卢森堡思想的历史传统和当代认识水平相联系的。严格地说,英语世界对罗莎·卢森堡思想的重视和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在英语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眼中,罗莎·卢森堡只是一位革命家和政治家,所以这一时期的译本几乎都是与其革命活动和政治思想有关的著作和书信。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英语世界对罗莎·卢森堡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改变了以往对罗莎·卢森堡身份和思想的单一化、片面化理解,把她看作一位集革命家、政治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等身份于一身并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家,把她的经济学、政治学、文学等各个方面的著作看作一个整体,考察她为欧洲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所作出的多方面的贡献。英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主编彼得·胡迪斯指出:“卢森堡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能通过将它作为整体来看待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关注其遗产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当然是可能的——比如在牺牲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考察她的政治著作,或者在牺牲她的政治著作的基础上考察她的经济学著作,抑或是在牺牲她独特个性的基础上考察她的政治和经济学著作。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它使我们不能以她所希望被看待的方式——作为‘拥有无限可能性的领域’——去理解她。如果我们将卢森堡的遗产碎片化,我们就无法把握罗莎·卢森堡在现时代的意义,正如如果我们仅仅关注马克思所做工作的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我们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一样。”他认为,这是今天人们认识罗莎·卢森堡所应采取的最基本的态度。第二,改变了以往重视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学理论而轻视她的经济学理论的倾向,转而把她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其全部思想的基础。
基于上述两点认识,彼得·胡迪斯和凯文·安德森于2004年出版了《罗莎·卢森堡读本》。该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选编了罗莎·卢森堡的经济学著作,第二部分选编了她的政治学著作,第三部分选编了她关于俄国革命的著作,第四部分选编了她论述革命和战争问题的著作,第五部分选编了她从1899年到1917年的重要书信。这是按照内容分类编辑而成的罗莎·卢森堡著作文集,也是第一部将罗莎·卢森堡的经济学著作、政治学著作和书信进行系统化收录的英文文献。在此基础上,彼得·胡迪斯将罗莎·卢森堡的著作进一步归类,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英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结构。对于这一结构,彼得·胡迪斯作了专门的说明:“英文版的《罗莎·卢森堡全集》将被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了她主要的经济学著作,第二类包含她的政治学著作,第三类则包含她的全部信件。如果不了解她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家的工作,我们就无法完全理解她的全部贡献,因此我们选择以她的经济学著作作为《全集》的开端。必须承认,将她的毕生之作分为经济的和政治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武断的。正如她在书信中所说,她最初研究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政治问题的刺激,即欧洲帝国主义向亚洲和非洲的扩张。她试图理解帝国主义现象以及它如何预示着资本主义的‘最终危机’或灭亡,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在经济学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同时,她的很多‘政治’著作,如《社会改良还是革命?》,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及其走向周期性危机倾向的绝妙分析。然而,考虑到卢森堡在其主要经济著作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关注程度,我们觉得,以包含着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精妙和严密理解的经济学著作作为全集的开端是很有意义的。”
很明显,英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重新认识罗莎·卢森堡思想的结晶。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负责《罗莎·卢森堡全集》翻译工作的艾维琳·维希十分尊重并充分肯定了英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工作,并指出:“英文版全集与德文版全集是不同的。……英文版全集是供研究用的,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对罗莎·卢森堡抱有不同兴趣的群体的需要。”
四
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在时间上晚于德文版和英文版。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思想起点能够高于这两个版本。
德文版的编辑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不断的补充和修订中完成的。它的主导思想是澄清以往人们对罗莎·卢森堡思想的种种误读,还原其作为一个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原貌。这个版本在对罗莎·卢森堡文献的搜集和考证上有很高的价值,是一部严肃的考据版的《罗莎·卢森堡全集》,为其他版本的编辑和翻译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但就编辑结构而言,它还称不上是一个研究性的版本,根据它来研究罗莎·卢森堡的思想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是德文版的编辑者反复强调的观点。在每一次关于编辑《罗莎·卢森堡全集》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他们总是鼓励其他版本的创新。他们不仅对英文版给予高度肯定,而且建议中文版不要采用德文版的体例,而应根据中国读者的需要创造新的体例。
英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研究性的版本,但它的思想起点是对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全球化运动的再认识,目的是阐发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对于人们认识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意义。因此,它尤其重视罗莎·卢森堡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并将其作为她全部思想的基石而置于《罗莎·卢森堡全集》的首要部分。
与英文版一样,中文版也致力于将《罗莎·卢森堡全集》编辑成一个研究性的版本。与英文版不同的是,中文版的思想起点不是对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全球化运动的再认识,而是对第二次全球化运动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2007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历史变化的新思考。
2007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引发的一次结构性危机,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克服性。这次危机的爆发凸显了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科学性,同时也使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成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复兴的思想资源。2013年是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发表100周年。就在这一年,西方左派发出强烈的声音,要求以纪念《资本积累论》发表100周年为主题,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变化,尤其是总结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世界的复兴和新发展。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经过精心准备,分别于2014年3月7—9日和2015年8月21—22日,在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总部和美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纽约办公室举办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的会议主题是“纪念《资本积累论》发表100周年——对帝国主义的一种经济学说明”,讨论的问题包括《资本积累论》中的货币、需求和金融思想,及其对解答当代全球金融危机、生态环境、女性主义、不发达国家的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诸多问题的意义。2015年的会议主题是“罗莎会怎么说:对一部久远经典的新理解——纪念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发表100周年”,讨论的问题包括从当代女性主义运动、占领华尔街或当代深层的生态危机等角度反思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现实意义。这两个会议的主题表明,在当前的研究者眼中,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不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是一部融经济学、政治学、女性主义、生态学、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贯穿其中的是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就是说,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不再是其中关于帝国主义经济状况的具体结论,而是蕴藏于其中的哲学思想,并且这种哲学思想并不属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而是属于当代。那么,罗莎·卢森堡的哲学思想包含了哪些内容,具有哪些特点呢?其中哪些部分是属于当代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罗莎·卢森堡的思想起点,也是编辑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思想起点。
关于罗莎·卢森堡哲学思想的探讨,自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概括来说,这些探讨主要涉及两个论题:一是围绕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探讨她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二是围绕她的革命民主主义理论,探讨她的革命与改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法思想。如果结合当代研究对这两方面内容作更深入的思考,不难发现罗莎·卢森堡的哲学思想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坚持辩证法的具体性。在罗莎·卢森堡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抽象的、僵死的公式,而是思考现实问题的辩证方法,它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如何走向具体。基于这一理解,罗莎·卢森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贯穿于对帝国主义时代的最重大的理论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之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在她的著作中,尤其是在她的资本积累理论、革命民主主义理论以及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纯哲学思辨,而是历史辩证法思想。二是建构了危机的思维方式。危机是罗莎·卢森堡那个时代的特征,因此也成为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共同研究的课题。但是,把危机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是一回事,把它提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则是另一回事。罗莎·卢森堡的理论创造高于她同时代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方就在于,她不仅把危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且把它提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力图以危机的内在结构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论证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她在批判伯恩施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时指出:“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变革的历史必然性,首先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蔓延的无政府状态中表现出来,无政府状态迫使这个制度进入死胡同。如果人们同意伯恩施坦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会走向自己的灭亡,那么,社会主义也就不再是客观上的必然了。”正是由于运用这样一种危机的思维方式,罗莎·卢森堡创造了资本自我否定的辩证法。而当她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时,又创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辩证法。她的资本积累理论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之所以对人们思考当代全球经济和政治问题具有方法论启示,就是因为这些理论中蕴含着具体的辩证法和危机的思维方式。应当说,坚持辩证法的具体性和危机的思维方式是罗莎·卢森堡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把她的各部分思想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阿基米德点。我们编辑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目的,就是要以文献的形式来呈现罗莎·卢森堡哲学思想的这一精髓。
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编辑的体例上,我们继承了中国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传统和罗莎·卢森堡著作编辑的风格。
在中国,最早对罗莎·卢森堡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者、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后来任77779193永利董事长的李达。在1921年到1922年间,李达写了三篇文章介绍罗莎·卢森堡。第一篇是《介绍几个女社会革命家》,第二篇是《李卜克内西传》,第三篇是《女权运动史》。在《介绍几个女社会革命家》中,李达主要介绍了罗莎·卢森堡和克拉拉·蔡特金。在谈到罗莎·卢森堡其人时,李达把她的性格、才华、诗性的气质和理论家的智慧融为一体,展现了德国一代革命家的风采。他写道:“伊在社会民主党中,算是一个有名的马克思派学者,代表最激进的左派。伊能运六国语言,俄德法波四国语言尤特别擅长,每逢开国际大会的时候,都是由伊担任翻译的。伊底风采,伊底才气,都冠绝一时。又会演说,做文章,真不愧为社会党中第一流名士。伊又有高尚的趣味,又爱好文学和美术,伊又曾加入波兰社会民主党和那标榜国民主义底波兰社会党挑战。”在谈到罗莎·卢森堡的著作和思想时,李达介绍了《资本之集中》(《资本积累论》)、《波兰产业的进化》(《波兰的工业发展》)、《改良呢?革命呢?》(《社会改良还是革命?》)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底危机》的情况。他写道:“伊所著的书有四种,《资本之集中》一书,是伊在柏灵社会主义学校中讲演底草稿,把《资本论》第二卷上所表现底思想,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军国主义底关系(如殖民政策的膨胀和征服底关系)都阐明了出来。《波兰产业的进化》一书,是用马克思主义解说时事的。伊又因为要驳斥修正派,著了《改良呢?革命呢?》底小册子,对修正派主张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提携一层,痛加攻击。伊最后又著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底危机》一书,说明此次欧战的原因,由于国际间资本的帝国主义相互冲突,攻击黄色社会党变节主战,唤起无产阶级底觉悟。”在这里,李达通过评价这四部著作,论述了罗莎·卢森堡在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和批判修正主义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开创了中国关于罗莎·卢森堡其人及其思想的研究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把罗莎·卢森堡其人及其思想置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语境之中,历史地考察她的革命活动和理论创造的特点,展示其整体面貌。这个研究传统在罗莎·卢森堡著作的编译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罗莎·卢森堡著作的编译过程中,由中央编译局整理和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卢森堡文选》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其中的文献均摘自1972年出版的德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在编辑体例上,它以时间为序,选择了最能代表罗莎·卢森堡各个时期最重要的思想观点的文献,来展示她自1893年到1919年间的思想历程。
1893年至1898年5月是罗莎·卢森堡在瑞士从事革命活动和在苏黎世大学读书的时期。这时期她要探讨和解决的是波兰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根据这一情况,《卢森堡文选》上卷选译了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两部文献:一是《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杂志编辑部向1893年苏黎世第三次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二是《德国和奥地利的波兰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潮流》。前者反映了罗莎·卢森堡在波兰社会主义运动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后者表达了她在汲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波兰民族解放的思想时所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立场和观点。
1898年6月至1899年11月是罗莎·卢森堡进入德国后从事革命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她的活动重心是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据此,《卢森堡文选》上卷重点选译了她批判伯恩施坦的文献:《社会改良还是革命?》《英国眼镜》《一个策略问题》《烂核桃》《在189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汉诺威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等。这些文章鲜明地展现了罗莎·卢森堡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坚决态度和分析方法。
自1900年开始,罗莎·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学领域研究帝国主义现象,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二是在哲学领域批判马克思主义“停滞论”和“过时论”,阐发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三是在政治领域研究政党和工人运动,思考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工人运动、社会民主党的政党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在罗莎·卢森堡那里,这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是交叉展开的,同时也有一个研究重心变化的过程。在1915年前,她的研究重心在于帝国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的辩证法。自1915年之后,她的研究重心在于工人运动、社会民主党的政党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反映了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的理论研究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根据这一历史过程,《卢森堡文选》上卷的后半部分重点选译了她谴责军国主义和阐发马克思辩证法的文献。其中,《我们的导师的遗著》《马克思主义的停滞和进步》《卡尔·马克思》等文章,展示了她的帝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和哲学基础。下卷则重点选译了她关于俄国革命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危机的最重要的文献,如《俄国革命》《群众罢工、党和工会》《民族问题与自治》《疲劳还是斗争?》《理论和实践》《国际的重建》《社会民主党的危机》《论俄国革命》《斯巴达克联盟想要什么?》《在德国共产党成立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等,集中表现了她对社会民主党的政党理论和革命民主主义建设等问题的思考。
如果联系罗莎·卢森堡的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历程来通读《卢森堡文选》,就会看到,它的确是一部精选的罗莎·卢森堡著作译本。它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罗莎·卢森堡思想的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表明了罗莎·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和革命思想是既相互融合,又各呈阶段性发展特点的。因此,我们只要把握了罗莎·卢森堡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创造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分卷,就可以发现她的思想创造的主线,历史地呈现她在上述各个方面做出的理论贡献,使人们看到一个充满思想活力的罗莎·卢森堡。相比之下,采用机械的分类方法,将罗莎·卢森堡的文献分为政治经济学、政治学、革命理论等几个部分进行编辑,容易导致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碎片化。正是基于这一对比,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编辑选择了《卢森堡文选》的体例,一方面以时间为序编辑全部文献,另一方面力求从文献与思想创造的内在关联上进行分卷,以反映罗莎·卢森堡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创造的成就和特点。我们认为,这样一种编辑方式看似没有明确分类,却比那种机械地按学科来编辑的方式更能全面而生动地呈现罗莎·卢森堡的思想。
编辑和出版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的目的,是以丰富的文献来展现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历程,深化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解密的罗莎·卢森堡文献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来看,以往对罗莎·卢森堡思想的许多理解都存在片面性,主要是因为研究文献的缺失。比如,在罗莎·卢森堡反对波兰民族独立的问题上,人们长期以来只是凭借她早期关于波兰问题的少量文献去理解,结果是只知道她在波兰工人运动中反对使用波兰独立的口号,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反对使用这一口号,也不知道她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但是,如果读了她关于波兰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波兰资产阶级的历史和波兰工业发展的历史的文献,就会看到,她的观点是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具体辩证法分析波兰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工业的历史和现实的思想成果。再如,在罗莎·卢森堡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问题上,如果不广泛阅读她在这一时期研究垄断资本主义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文献,就不可能了解她的批判的历史根据和理论根据,当然也不可能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有机联系上去把握她的《社会改良还是革命?》里的丰富内容,更不可能了解这部著作与她的《资本积累论》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不理解这些又会影响到对她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又如,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上,如果只读她的《国民经济学入门》《资本积累论》和《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等几部著作,是不可能掌握她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真谛的,更不可能看到她的帝国主义理论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之间的深刻联系。而要把握这些思想,就需要读她的经济学研究笔记和研究资本主义危机的笔记。同样,在罗莎·卢森堡关于俄国革命的观点问题上,以往的一些认识和评价也在对新解密文献的研究中被不断订正。这些都表明,把罗莎·卢森堡的思想置于思想史的语境下进行研究,需要足够的文献支撑。只有把思想的研究与文献的整理和考据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罗莎·卢森堡思想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这正是编辑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所追求的目标。
本着这一目标,中文版《罗莎·卢森堡全集》在结构上分为三大类,目前共14卷。第一大类是已经整理出版的罗莎·卢森堡的著作、手稿、讲话和研究笔记等,共8卷;第二大类是她的书信,共6卷;第三大类是正在整理中的她用波兰文撰写的著作,共1卷。我们在编辑这三大类文献时,一方面遵循中央编译局编译《卢森堡文选》的体例,以时间为序编辑全部文献;另一方面力求从文献与思想的内在关联上进行分卷,而不是简单地以年为单位进行分卷。比如,第1卷收入的是罗莎·卢森堡写于1893年9月至1899年11月的文献,这些文献记载了她从一个最初的革命青年成长为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特殊道路,呈现了波兰的罗莎·卢森堡与德国的罗莎·卢森堡之间的思想关联;第3卷收入的是她写于1904年4月至1905年12月的文献,这些文献记载了她对俄国革命的关注和思考,也表明她研究工人运动的重心开始由工会斗争转向无产阶级革命;第6卷收入的是她写于1911年7月至1913年7月的文献,这些文献展示了她思考帝国主义问题的广阔视野,对于完整、准确地把握她的名著《资本积累论》中的思想极其重要;第8卷收入的是她写于1916年7月至1919年1月的文献,这些文献体现了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这样一种分卷方式,虽然没有对罗莎·卢森堡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论著进行严格的分类,但是以问题为中心,从整体上生动地呈现了她的革命经历和思想发展脉络,既符合她思想创造的特点,又便于研究者深刻领悟她的历史辩证法及其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她的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思想。
在罗莎·卢森堡那里,马克思的哲学从来就不是现存的理论框架,不是教条,而是走进现实的方法,是思想解放的武器。她在《马克思主义的停滞和进步》中写道:“只是在经济领域内才谈得上马克思创立了一个或多或少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反,他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历史观却只表现为一种研究方法、一些天才的指导思想,它们使人有可能展望一个崭新的世界,开辟独立活动的无限远景,激励我们的思想大胆地飞进尚未研究的领域。”罗莎·卢森堡正是拿了这个思想武器,走进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走进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并探索了其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从这个角度理解,《罗莎·卢森堡全集》就是罗莎·卢森堡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留下的不懈探索的足迹。今天,我们编辑和出版《罗莎·卢森堡全集》,就是要沿着她的足迹走进21世纪的世界历史,重新认识马克思,创造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简介:何萍,yl23455永利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77779193永利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77779193永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