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吉拉·谢尔教授系列讲座第二讲成功举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5-09
本网讯(通讯员依旧)2022年5月5日晚,yl23455永利官网“逻辑与哲学系列讲座”的第24讲顺利举办,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yl23455永利官网吉拉·谢尔(Gila Sher)教授在线上进行了题为“The value of Truth”的讲座。本次讲座由yl23455永利官网陈波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助理研究员胡兰双博士担任评议,来自全国各地500多人在线上参加了这次讲座。
讲座一共围绕三部分展开。
讲座的第一部分围绕“人类价值”展开。谢尔教授首先重申了她上一次讲座的结论,即“真首要是一种人类价值”,但这并不与传统观点中将真作为一种性质相冲突,真是一种与人类价值紧密联系的性质,真作为人类价值带来一系列标准,满足这些标准的真值承担者便具有真这个性质。因此,了解什么是真,首先要明确何为“人类价值”,对此谢尔教授进行了如下澄清:人类价值是人类选择出的代表人性(humanity)的普遍准则,它们表明了何以为人的基本立场,正义便是一种人类价值,而真是另一种。人类价值虽然是被选择的,但一旦被选择便具有了客观性,它们并不相对于某个个人或某一群体而成立,也不意味着任何人类具有的价值都能被叫做人类价值。人类价值是由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决定的。
讲座的第二部分围绕真的符合论刻画展开。谢尔首先论证了真的价值是一种符合的内在价值,这来源于人的认知维度。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人类都渴望了解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但我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这种现状促使真参与到人类认知过程之中,它作为一个向导,引领我们去克服认知鸿沟。真为我们的理论和陈述带来了一系列正确性的标准,判定它们是否正确地描述的世界,因此,真的价值是一种符合论意义上的价值。
真的符合结构建立在内在性、超越性和规范性这三种思维模式之上:内在的思维是动因,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没有对世界的思考,就没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理由;超越的思维是指,我们还要跳脱出自己的思考,站定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在这个角度下,我们既可以看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也就是内在思维,又可以看到它在世界中的对应物。这并不是说真理论一定需要一个上帝的视角,这个第三方视角是一种人类可及的立场,像是塔斯基的元语言立场,可以对对象语言进行评判,同时又可以描述对象语言所谈及的对象;规范的思维是指,我们不仅能够将我们的内在思维和世界联系起来,更要能判定他们是否是由一种正确的方式连接起来,即是否正确地描述了这个世界。这也是真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能力去探寻这种规范性,否则真理论并不能为我们所用。真是内在思想(语句、理论)的一种超越的、规范的符合标准。
真虽是一种符合价值,但符合关系却不像传统符合论那样被理解为语言和世界之间简单的对应、图式或复刻关系。谢尔以数学命题“1+2=3”为例,展示了数学命题与世界的符合方式。谢尔认为“1”“2”“3”并不对应于世界中的个体,而应该对应于事物的一种属性——基数性。之所以用个体词来表示,是因为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形式性的过程中,对属性进行了降阶处理。我们的思维结构在处理一阶个体和一阶法则时能够更好的运作,并且我们完全有能力处理这种高低阶之间的转换,运用我们的认知自由(epistemic freedom)例如想象,试验,假设等方式。具体的做法是我们在认识形式性和形式法则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个假设的个体基数层,它系统地连接到世界的第二层次的基数性上:语言中的数字符号表面指称假设层的数字个体,实际上指称世界层面的第二层次的基数性。相同的,语言层数学语句表面符合假设层的第一层次的基数法则,实际上符合世界层面的更高层次的法则,数学命题与世界的符合是一种间接但系统的符合。因此,符合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对应,而是有多种路径,选择哪种路径取决于我们对世界不同领域的探索。
讲座的第三部分,谢尔介绍了这种非传统的真的符合价值为何能帮助我们度过后真理危机。研究表明,人们对正确性(真)的关注会消减网络上虚假信息的传播,并且坚持符合真的人会更追求事情的本来状况,而坚持融贯真的人则更注重人们反复的说辞而忽略事情的本来面目。谢尔认为这些结论都促使人们将真作为一种人类价值,而不是将其仅仅作为一种句子或命题的性质。另一方面,后真理危机的很多时候与后现代主义态度联系在一起,而后现代主义态度又与对传统符合论的批判相关。谢尔所提倡的新符合论,对传统符合论进行了改良,因此削弱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符合论的批判。
在评论环节,南开大学胡兰双首先对谢尔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简短的回顾,并对谢尔的新符合论观点给予了支持,但同时提出了三个问题与谢尔进行探讨:第一,谢尔的观点是否意味着没有人类价值就没有真这个概念呢?胡兰双认为,谢尔将真定义为一种人类价值的观点似乎将“真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与“人们应该如何对待真”这个问题进行了混淆;第二,谢尔的真理符合论总体现她的基础整体主义观点,这是否隐藏着融贯论的倾向?第三,谢尔将所有命题的真都归结为与世界的符合关系,那么这样的符合论又是如何区分必然真和偶然真的呢?
针对胡兰双提出的问题,谢尔一一给出了回答:
对于第一个问题,谢尔表示人们当然会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真这个词,在符合的意义上,在融贯的意义上或是在实用的意义上,有些意义下,真并不能够代表人类价值,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哲学家应该如何探讨哲学概念。虽然在二十世纪初期,达米特等人认为,当你探讨一个哲学概念时,可以将其转换为我们在语言中如何使用这个概念的问题,但谢尔并不认为语言是哲学研究的好向导,因为语言的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记录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等,这些因素都与哲学无关。哲学家应该更建设性地思考哲学概念,在探究真这个概念时,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真这个概念。谢尔表示她是在功能性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即我们为什么需要真这个概念?它在我们的认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则与人性有关,与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有关。我们人类追求知识并不仅仅处于一种实用需求,仅仅满足生存需要,我们更想要了解世界本来的样子,探求世界的真相。出于这样的考虑,她将真定义为一种人类价值,并且是一种内在的符合价值,而其它性质,例如融贯或实用都并不能满足这种人性的需求。
对于第二个问题,谢尔表明由于基础主义严格排序方法的失效,人们转而考虑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但谢尔的基础整体主义并不是融贯论者所主张的传统意义上的整体主义。人类与世界有着诸多方面的联系,并且人们对世界不同方面的认识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便是使用我们所有的认知工具和认识手段及相互关联的领域来一步一步地推进我们的认知。这样的方式会给我们一个认知进程,但非基础主义的认知排序,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代表着认知得到提升,每一步也给下一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谢尔的基础整体主义并没有放弃基础主义的思想,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体主义。
对于第三个问题,谢尔表示,在传统的意义上的确有对真进行区分,分为先验真和后验真。但是在谢尔的符合论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划分,逻辑数学命题的真与偶然命题的真的差异表现在不变性程度的差异上。有些谓词的不变性程度较低,例如“是白的”这样的词,适用于“雪”这个对象,却不适用于“煤”这个对象,而“有体积”这个词对这两个对象都适用,因此不变性程度更高,但也不适用于抽象对象。而逻辑数学上的真命题,具有最高等级的不变性,它们刻画的是一种形式性,因此是必然的。
互动环节中,谢尔教授就几位听众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最后,主持人陈波教授对谢尔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感谢,并且呼吁大家持续关注谢尔教授另一场有关道德真理的讲座。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