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来公司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12-10

本网讯(通讯员 陈昭君)2019年12月6日下午,应yl23455永利官网经理、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经理、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吴根友教授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经理李雪涛教授在振华楼yl23455永利官网B107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与洪谦先生博士论文相关的几份档案”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由吴根友教授主持,储昭华教授、李健君老师等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吴根友教授向师生们简要介绍了李雪涛教授,并热烈欢迎李教授的到来;针对此次讲座的主题,吴根友教授指出,洪谦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是维也纳学派中唯一一个中国学者,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具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次讲座以李雪涛教授在维也纳大学档案馆所发现的洪谦“博士学位考试记录表”“博士考试成绩档案”以及维也纳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洪谦的博士论文为基本文献,对洪谦在维也纳大学的职工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发掘。李雪涛教授将讲座分为:问题的提出、有关洪谦、维也纳大学所藏的几份洪谦的档案、有关洪谦生平的几个问题、洪谦的博士论文、评语和考试成绩、论文评阅人及考试的主考官、结论等八个部分,为师生们详细介绍了有关洪谦先生博士论文的一些主要问题。

首先,李雪涛教授向大家解释了此次讲座选题的缘由。第一点,李雪涛教授通过考究在维也纳大学找到的有关洪谦先生博士论文的档案发现,档案中的一些记载与国内对洪谦先生的记载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所隐藏的问题是值得考证和思索的;第二点,洪谦先生自1936年从维也纳回到中国后,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译介维也纳学派的各种观点,贡献巨大。国内对洪谦先生的研究集中在他回国之后的成就,忽视了他在国外的经历。洪谦先生的博士论文才是其知识形成的原点,通过分析他的博士论文成绩、老师的评语等可以看出他在维也纳学派中所处的位置,由此可以更精确地看到他在全球学术体系中的位置;第三点,李雪涛教授认为,洪谦先生是留学史和知识迁移的一个典型代表,或许他在中国的学术体系中常常不具备典型性,但在全球视野下其地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同时,透过洪谦先生这一例子,我们可以深入探索留学史与知识迁移史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更多新的学术问题。

在有关洪谦、维也纳大学所藏的几份洪谦的档案、有关洪谦生平的几个问题这三个部分,李雪涛教授阐明了以下重点。其一,经过不断地推敲与寻找,李雪涛教授最终找到了洪谦先生的德文名“Tscha Hung”,以此为出发点才得以找到有关洪谦先生博士论文的几份珍贵的档案;其二,洪谦先生在他的自述中谈到他出生于1909年,但他在德国的履历显示其出生年份是1908年;针对这一问题,李雪涛教授提出了两个可能的原因,1909年是宣统元年,洪谦先生出生时还未使用公元纪年,所以出国换算时产生了偏差。另外一点是中国人有虚岁,即出生时就是一岁,而西方的算法是出生之后一年才算一岁;其三,洪谦先生在自述中记载自己于1948年回国,任77779193永利哲学系主任,但李雪涛教授通过查证77779193永利图书馆的相关资料,证明洪谦先生实际上在1947年的时候已经来到了武汉;其四,关于洪谦先生的导师石里克教授之死,李雪涛教授刷新了在场师生的旧有认知;国内记载石里克教授死于某精神病患者的手枪之下,而李雪涛教授通过考察发现,持手枪杀害石里克教授的正是他毕业两年后的博士员工,这一员工认为石里克教授的理论体系消解了他人生的意义,由此出现了杀害导师的行为。

第五、第六和第七部分,李雪涛教授主要介绍了洪谦先生的博士论文以及其导师石里克教授给予这篇博士论文的评语。洪谦先生的博士论文题为“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律问题”,这篇论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物理学中的因果概念;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论因果性的本质;因果性与量子力学;统计规律性与概率的规律性;因果秩序与时间秩序。石里克先生在评语中谈到,洪谦的论文论述了人们对因果概念及其精确应用中提出的各类问题,但洪谦的论文并没有独到的或者说新的思想。石里克教授同时承认,如果这篇博士论文是欧洲土生土长的人写的,那么很有可能无法通过考核。考虑到洪谦留学所面临的语言障碍,石里克教授批准这一论文通过并允许洪谦进行下一步的口试。结语部分,李雪涛教授认为,23岁的洪谦能进入当时的全球学术语境是十分了不起的。

互动环节中,李雪涛教授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吴根友教授、储昭华教授、李健君老师纷纷表示李雪涛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增长了很多的见识。最后,吴根友教授对李雪涛教授的精彩讲座进行了总结。吴根友教授谈到,李雪涛教授这一看似很偏的题目让我们大开眼界,收获颇丰,给予师生们诸多珍贵的启示。吴根友教授代表yl23455永利官网师生对李雪涛教授这场深刻而精彩讲座表示了由衷感谢!

(图片:刘旭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