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首届“中国哲学行动视野”研讨会在yl23455永利官网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9-06

本网讯(通讯员 何远长 高金鹏)8月26-27日,首届“中国哲学行动视野”系列研讨会在yl23455永利官网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yl23455永利官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协办。本次研讨会议主题为“古典中国的仪式知识与行动训练”,分主旨发言、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进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77779193永利、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开幕式由yl23455永利官网李巍老师主持。yl23455永利官网经理李佃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先后致辞。李佃来经理代表yl23455永利官网对参会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在致辞中立足“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精神,说明了行动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关切及其时代意义。

yl23455永利官网李佃来经理致辞

刘丰主任代表会议主办方之一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缘起与筹备历程,并在致辞中强调关注行动领域,在新的时代氛围提出新的理论问题,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需要哲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因此本次会议采用三方联合主办,这种新合作模式将有助于深化中国哲学界的交流,希望能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打开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问题,做出不愧于时代的学术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刘丰主任致辞

刘梁剑主任代表会议主办方之一进一步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指出以“行动视野”命名本次会议,一方面是有鉴于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实践转向,另一方面则是期待在更深层次揭示并调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而以“行动”作为主题,也是为了进一步勘定哲学作为理论思考的边界,希望对哲学研究的进步提供内生性的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主任致辞

主旨发言环节由77779193永利余来明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老师作题为“行动与规范”的主旨发言。杨老师认为人的存在离不开行动。行动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发生并展开于人存在过程的各个方面。行动不仅包含意向性,并且具有规范性。在行动的展开过程中,规范主要通过引导、约束或限定来对其加以调节。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看,礼是古人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基本规范。他从三个层面论述了礼的规范性:一是礼的描述性与规范性,二是礼作为一种当然,与实然和必然的关系,三是规范的目的性与手段性。在中国哲学语境下为理解行动与规范二者关系提供了有效说明。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作主旨发言

77779193永利吴根友老师作题为“作为方法的子学”的主旨发言。首先,他从蒙文通、萧萐父先生的“子学”观说起,对“作为方法的子学”之观点进行了学术史考察。其次,他从“入道见志”与“博明万事”两个角度分析了刘勰诸子学的维度与启示。再次,他论述了“子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概念,包含广义与狭义的诸子学内容,其所体现的知识与思想的两个视野,可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提供两个交互作用的视野与启示。最后,他总结作为方法的“子学”的五点义涵,为中国学术话语的自主性建设提供了新的参考。

77779193永利吴根友教授作主旨发言

77779193永利杨华老师作题为“近30年礼学研究的进展与问题”的主旨发言。杨老师从“礼学作为文化史之学”、“礼学研究目前的现状与前沿”、“礼学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三个角度展开发言。其一,作为文化史之学的礼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学包括礼义、礼俗、礼典、礼制、礼乐等等,狭义的礼学是指文献之学、三礼之学。其二,近30年礼学研究在总体成果、文献资料、研究维度与视角、学术机构与平台、海外汉学对礼学的关注、研究队伍、研究课题等方面具有长足发展;其三,目前的礼学研究也存在着研究时段不平衡、研究内容不均衡、少数民族礼学研究不充分、礼俗关系及宗教礼仪研究不够等问题。

77779193永利杨华教授作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陈赟老师作题为“事与道:面向生活实践的经史之学”的主旨发言。他从“道事合一:形上之道与‘事’之原初关联”、“道之显现优先于道之存在”、“道之时间性与开放性”、“经史符号与道之未完成品格”四个角度展开论述。他认为经史符号产生的背景是宇宙论王制秩序下共同生活的“仪式化一致”让位于政治失序(礼崩乐坏)状态下的“文本化一致”。这体现非以空言(概念、理论、学说等)显明道义,而是即事明理、寓道于事的书写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不离事以明道、无立空理以限事。作为一项经史之学的原则,它内蕴一种“道事合一”的历史形上学。

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刘丰老师作题为“思想与制度之间的礼学研究”的主旨发言。刘老师从自己的研究经历出发,梳理了近30年礼学研究从边缘逐渐兴热的过程。他强调礼学研究一方面不能只关注其思想的一面,即礼作为象征符号背后蕴含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关注其制度的一面,即礼作为现实制度在人伦世界中起到的秩序作用。以现代学术的方式来研究礼学,要将思想与制度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注意礼学在其间的流动与变化。将礼学所具有的价值规范与现实形态联合考察,可能是一种更为合理、也更有生命力的研究进路。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就经子关系、思想史视野下的礼学研究、礼学研究的下一步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学者论坛一由77779193永利学报涂文迁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朱承老师以“阳明心学与礼教精神”为题,讨论了“礼教”在现代哲学研究中的再认识问题。他指出尽管“礼教”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饱受争议,但在社会中其仍然有合理性。阳明心学作为具备一定现代性的精神源头与礼教具有密切关系,首先,它集中了父子之亲、君臣之义、长幼之序等礼教内容,其次,它把人伦之道理解为对天理人情的顺应。这对我们理解传统礼教精神极具启发。中国社科院匡钊老师以“庖人与匠人——先秦社会治理的视角转换”为题,从隐喻视角讨论了先秦社会的治理转向问题。他指出先秦文献中庖人与匠人的形象是作为一种隐喻被挪用来讨论政治问题。前者对食材的调配意味着把政治理解为“调和”,后者对材料的打磨则意味着把政治理解为“制作”。华东师范大学苟东锋老师以“君子言之必可行也:略析孔子的言行思想”为题,从行动视野的角度分析了孔子的言行思想。首先,孔子时代的“名”为“名分”义,承此名分的主体需对自身言论负责,此即正名的含义;其次,名分背后所指是需要不同语言符号才能区分及呈现的社会关系;最后,道家与墨家是从语言符号的层面理解名。77779193永利李健君老师以“《周易》哲学视域中的人的行动”为题,分析了《周易》中的行动与规范问题是如何被表达的。他指出《周易》不仅提倡遵循规范,而且重视主体的愉悦快乐状态,对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待传统的哲学与道德生活提供了一个价值连接点。个人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们围绕礼教思想的现代化、先秦哲学的说理方式、早期儒学的行动概念以及《周易》思想的实践维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者论坛

学者论坛二由兰州大学陈声柏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老师以“爱‘其’亲为什么重要:从‘二本’故事看说礼与说理”为题,分析了具体伦理学中“具体”的三层含义,并以“爱其亲”为例探讨了“具体”的共通性,最后以祭祀问题讨论人与鬼神的共通性,由此设想了一种具体人类学的一种可能性。中国社科院王正老师以“越女论剑与手战之道”为题,讨论了古代中国剑术作为一种行动仪式的哲学涵义。他指出“越女论剑”这篇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道术关系的理解,如果同哲学或文化的思维来理解“道”,那么对具体的“术”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除此之外,“越女论剑”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对女性思维的独特理解。北京社科院孙伟老师以“‘礼’‘义’之间——荀子实践哲学的双重面向”为题,指出实践伦理的产生对于荀子来说是一个理性和情感欲望、礼仪风俗和理性智慧、礼仪制度和道德情感互生互养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不断成熟和发展,人的情感得到滋养和升华,礼仪制度也得到丰富和完善。上海大学袁晓晶老师以“军舞仪式及中国早期的战争伦理”为题,讨论了早期中国军事领域中舞蹈步伐与军事训练的关系。从《尚书·牧誓》来看,其中所指“六步、七步”、“四伐、五伐、六伐、七伐”应该是军事舞蹈,这种舞蹈作为战前仪式,起到宣誓动员的作用,目的在于表达世俗的权威力量,召唤更多的人投入战斗,并且构成了战争正义的一个具体规范。77779193永利任慧峰老师以“‘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黄以周对礼仪的思考与实践”为题,讨论了黄以周的礼学思想。他认为黄以周思想的宗旨就是汇通汉宋之学,“经曲之辩”与“考究古礼”是黄以周汇通汉宋的方法和手段。个人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对祭祀、军舞、剑术等富含行动仪式性的文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者论坛

学者论坛三由中国社科院王正老师主持。77779193永利储昭华老师以“解蔽之蔽:荀子解蔽方法论的多重旨向与效应”,从荀子思想的时代背景、荀子之“道”的双重意涵讨论了其解蔽方法论。他指出虽然荀子的“解蔽”在一方面注意到了各种不同学术存在的片面性,由此有助于破除片面的认识,但其把整个价值之道全部托付给王者仍然会导致对“解蔽”积极意义的颠覆。中山大学黎汉基老师以“‘不敢’与‘不得’——从《穀梁》看早期中国的忧患意识”为题,重新考察了早期中国思想中的“忧患意识”。他主张忧患意识所表现出禁忌性和恐惧性,实际上也是在追问究竟何者支持着政治行动的实践逻辑(practical logic)。早期中国文献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显示合乎情理的政治行为需要正视令自己害怕的“忧患”,而非高举主体权利的首要性。华中科技大学廖晓炜老师以“孟子心论新探”为题,从本质、结构与功能三个方面,对孟子心论这个经典题目做了重新诠释。他对孟子的“心”做了两个方面的区分:一是特殊义,即四端之心、即心言性、性善、能而不为等;二是普遍义,即心的反思、认知、评价、选择、主宰等。暨南大学黄燕强老师以“故事中的哲学——《庄子》孔老关系的再考察”为题,主张《庄子》文本所述孔老故事,是一种基于庄子及其后学角度下建构的具有故事性质的说理叙事。他从“孔老关系:历史抑或故事”、“道论:孔老之辩的基源问题”、“道德与仁义:分殊抑或同归”三个角度分析了孔老关系。77779193永利王林伟老师以“镇之以无名之朴:论道家消弭意志之意志”为题,讨论了先秦道家的意志问题。他借用康德实践哲学对经验与先验的区分指出,老子哲学也有两种基本的行动形态,一为流转躁动的形态,二为意志本身决断的状态。个人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表示本场论坛既包含荀子哲学的方法论、孟子哲学的心论等儒家经典话题,又有孔老关系、道家思想特质等道家经典话题,精彩纷呈。

学者论坛四由77779193永利孙劲松老师主持。湖北大学周海春老师以“以行动观吉凶——《国语》所栽单襄公的行动哲学”为题,探讨了古代中国的行动哲学。他将《国语》所载单襄公的事迹,概括为一种心灵在场论的行动哲学,它以身心行动推论至政治治理,以德福不平衡为价值准则,这种类型的行动哲学反映了中西哲学在理念与内涵方面的差异。上海大学曾海龙老师以“从‘李约瑟难题’看中国古典中的自然与政教观念的特性”为题,讨论了中国文明传统的特性及其现代性转化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古典观念因其“连续性”而无法产生“超越”。即使中国传统社会累积了丰富的与自然打交道的经验(技术),但未能以超越自然秩序的理想信念来构造政教秩序。湖南大学陈之斌老师以“从语言表达到非语言表达:走向一种厚实的道言关系”为题,讨论了道家谈论道的方式。他认为除了采取语言的表达方式,道家文本中还有大量以非语言(如沉默无言、行动)的方式“言说”道的例子。77779193永利沈庭老师以“行脚:一种中国佛教的行动哲学”为题,通过对高鹤年游历山川的考察,说明了佛学“行脚”修行的独特行动理念,它意味着通常所言行动中的动作主体、客体和动作本身都是在一个更大的“真实”中实现的。个人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们围绕先秦哲学中的“名”概念、道家哲学中的道言与道物关系、佛学中的修行方式及其内涵,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学者论坛五由华东师范大学苟东锋老师主持。湖北大学姚才刚老师以“明儒唐伯元的‘崇礼’说”为题,讨论了甘泉后学的礼学思想。他从崇礼的原因(推进社会治理)、崇礼的意义(利于德性的养成)、对待古礼的态度(与时俱进)、礼仪的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明了唐伯元的“崇礼”说及其现代价值。77779193永利肖航老师以“朱舜水礼学实践及启示”为题,对朱舜水礼学思想背景、朱氏著作、朱氏制礼作乐的实践行动、朱氏国家治理仪式等内容做了全面介绍,以此对儒家制礼作乐的可能历史条件、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儒家的博物传统做了探讨。77779193永利刘沁老师以“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实践之维”为题,分析了朱熹的格物思想,认为格物就是“我”作为主体与物发生关联的一种实践方式,即主体体贴天理的一个入手环节。它指向对于具体事物及其境遇的特殊性的深入,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指认物的“所以然”进而指认物的“所当然”,并在道德实践的践履中实现对于事物的肯定和创造。77779193永利范云飞老师以“吉凶之际:中国古代即位礼再思”为题,讨论了中国古代权力与仪式的关系问题。他从“‘二重即位’论的构拟与扬弃”、“中国古代围绕即位的经义论述”、“对礼制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反思”三个方面,论证了政治符号体系(从神话、徽章、礼仪,到宫殿、名号和庆典等)的统治性本质。个人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们围绕儒家制礼作乐实践、朱熹哲学的实践品格、中国古代政治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学者论坛六由上海大学袁晓晶老师主持。中国社科院傅正老师以“戴震‘礼的哲学’之探原——兼论戴震‘启蒙家’形象的近代建构”为题,讨论了乾嘉汉学与戴震哲学的近代化叙事问题。他认为对于戴震启蒙思想家的塑造以及对于乾嘉汉学反满色彩的塑造,实际上是受到近现代社会时势环境的影响,不应仅仅以简单的实证科学或理智主义等化约式的讲法来看待戴震思想。华中科技大学王博老师以“明清之际知行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为题,梳理了目前学界对明清之际知行思想的主要研究范式。他主张以冯契先生所提出的“广义的认识论”和萧萐父先生所提出的“哲学史的纯化与泛化相结合”相互参照来进行知行思想的研究。77779193永利马晓见老师以“试探魏源经世学的知行关系”为题,从魏源经世思想的思想渊源、时代局势、理论内涵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魏源经世学中的知行思想,一方面有中国内生性的因素,另一方面有西方冲击—回应的因素,“本土内生性”与“外界冲击性”可以视之为内因和外缘,对魏源经世思想的产生有主要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吕威老师以“论康有为对霸道政治的诠释与改造”为题,讨论了康有为的王霸政治思想。其一,康有为将王霸之辩与其“三世进化论”相结合,主张霸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其二,康有为认为霸道政治才能适应其时列国征战的局势,其三,康有为将霸道政治视为现代价值观念的一个载体予以重视。个人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们围绕乾嘉汉学的学术特质、明清知行思想的研究方法论、晚清近世思想的产生原因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辩,气氛热烈。

研究生论坛一由77779193永利肖航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梁山以“墨子的‘天下之利’观及其现代价值”为题,论证了墨子“天下之利”观作为“共同繁荣观”的价值观基础之一,对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有重要作用。77779193永利周衿瑶以“先秦哲学中三则‘梦’的叙事及其诠释的哲学解析”为题,讨论了“孔子梦与不梦周公”、“庄周梦蝶与真人无梦”、“荀子心卧则梦”三则案例,对哲学史研究从集中于认识论的视角转向到“泛化”的人类心灵史的研究,进行了有益实践。华中科技大学李美婷以“试论孟子‘心悦理义’思想”为题,围绕孟子“心悦理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从“自然悦理义”到“自觉悦理义”的工夫,以及“自觉悦理义”思想背后的知行合一思想三方面论述了孟子“心悦理义”的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吴国梁以“《庄子·大宗师》的三重礼论”为题,从“以礼为翼”、“知礼意”和“忘礼乐”三个角度,论证了《庄子·大宗师》篇的礼论思想。所谓大宗师即是自然之道,这体现了庄子三重礼论前后一贯的逻辑进展。77779193永利高金鹏以“中国哲学的史学叙事——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子论争为考察点”为题,考察了中国哲学学科在肇始时期的叙事转向问题。他认为“讲求方法”和“讲求理论”依次被塑造为中国哲学史叙事机制的主要动力,推动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个人发言结束后,77779193永利肖航老师、华中科技大学白辉洪老师、中国社科院傅正老师依次从文章结构、文献材料、文本分析等方面对五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和指导。

研究生论坛二由湖北大学肖雄老师主持。77779193永利陈世明以“党争视域下《程氏易传》君臣之道的思想探析——以《泰》《否》两卦诠释为中心”为题,主张以北宋中后期的现实政治党争实践为切入点,可以更深切地理解程颐《泰》《否》两卦易学建构与诠释的历史情境。这种现实政治中的君臣之道与程颐易学原理存在着巨大的背离。华中科技大学皮昊宇以“知—情—行:朱子知行结构中被忽视的情感要素”为题,主张朱子思想中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情感”这一中间项,其虽为认知与性理的产物,但能够起到直接推动行为的动力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戴雨欣以“茶礼实践与身心修炼”为题,从儒家传统身心修炼的内涵、明文人茶事中的人与物、人、己等方面阐述了明文人茶事实践中的身心修炼。明代文人茶事实践是在人与人的互动往来中展开的,是人与物、己、他人的活动,通过茶事实践的身心修炼,个体最终将通达“与万物一体”的仁者之境。77779193永利刘思源以“意志软弱与王阳明哲学中的‘气’”为题,从“气”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哲学对于“意志软弱”问题的思考。在本体意义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良知教可以被视为强版本的内在主义,不存在知而不行的情况;而在非本体意义上,更应将其理解为一种弱版本的内在主义。77779193永利魏思远以“人的有限性——刘宗周论恶之来源”为题,分析刘宗周将“妄”作为恶出现的客观源头,其存在依托于人有限的存在结构,且与独体并行,是一种自善而恶的趋势。因此刘宗周对过恶的照察之深可谓先儒所未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超逸以“王船山论勇德与人道的能然之维”为题,从“哲学史视域”、“涵养主体”与“形上维度”三个方面,说明船山所论勇德旨在激活天命所赋予人之实在能力的可能性,并将变动不居的偶然世界导向化理想为现实的进程中。个人发言结束后,湖北大学肖雄老师、77779193永利刘沁老师、上海大学曾海龙老师依次从论文问题意识、中西哲学比较、博士论文写作与修改等方面与六位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

研究生论坛

会议闭幕式由yl23455永利官网廖璨璨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匡钊老师、yl23455永利官网肖航老师作学术总结,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老师、yl23455永利官网李巍老师为大会致闭幕辞。匡钊老师指出本次会议的题目相对于现下中国哲学的会议选题而言虽有些陌生,但这种陌生既反映了当前中国哲学的学术研究在这二十几年来的推进中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固化,也反映了本次会议的创新底色。他强调哲学思考应该从事问题的讨论而不仅仅是文献的研究,我们要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当中使得古人的问题“再问题化”。“再问题化”会打开我们读文献的眼界,使得我们的目光不仅仅是针对当前所熟悉的材料,而是注意到有大量的东西仍然未发挥作用。肖航老师认为本次会议首先突出了哲学话题的开放性,比如故事叙事、哲学史书写等新的视域;其次是延续了原有的传统,比如对道德情感、意志、心、性、情的讨论。这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良好现象,因为从旧范式脱离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新范式的开创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家都在努力中。后来者在处理或面对更广阔的材料时都会面对这种现象,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

朱承老师在闭幕致辞中向本次会议中参与筹备的师生表示感谢,并特别指出本次会议专门设立同主题研究生论坛,邀请不同高校的老师进行点评与指导,这有助于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层衔接,不仅是一种学术合作的模式,更是教学合作的新模式。因此在系列会议的后续场次中,也将继续设置同主题研究生论坛并优化其形式。最后,朱承教授预告了本系列会议的第二届将于明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举办,并代表主办方欢迎诸位与会老师与同学再度相聚上海,研讨学问。李巍老师在致辞中向参会的学者与同学们表示了感谢,并说明了筹备此次系列会议的初衷之一是考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与77779193永利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传统重镇,对行动领域相关问题有共同的学术关切与思想交集,因此本次会议采取三方联办的方式,既是为了推进相关主题的研究,也是为了搭建校际与机构间的学术研究平台。至此,首届“中国哲学行动视野”研讨会圆满落幕。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