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学术信息:相忘于江湖——庄子哲学漫谈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12-05
主题:相忘于江湖——庄子哲学漫谈
主讲:陈霞教授
时间:12月15日(周五)14:00
地点:yl23455永利官网小报告厅
附:陈霞简介:
陈霞,1986年毕业于四川文理学院(原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198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本科,1992-1998年四川大学硕士和博士,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事中国哲学、道家与道教文化、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曾经在西昌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任教,也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布朗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加尔文学院、密苏里圣路易斯大学访问学者。出版有《道教劝善书研究》、《宗教学原理》、《中西文化视野中的人性》、《道教生态思想研究》、《道教术语汉英双解词典》、《道家哲学引论》,参加过《马丁•路德的神学》、《道教与生态》、《人类的宗教》、《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哲学年鉴》、《中国传统哲学纲要》等著作的英译汉、汉译英工作,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道家文化研究》、《国际伦理》、《德国哲学》、《中国哲学与文化》、《哲学门》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100多篇。
内容提要:
“记”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忘”的意义却常被忽略。在西方哲学中,回忆、记忆的价值和地位高于“遗忘”。柏拉图明确地把“记忆”界定为一个哲学概念,并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即回忆起心灵已经遗忘的东西。在中国古代思想里,相对说来,儒家也很强调记忆。孔子鼓励弟子不仅要不断求取新知识,还要巩固已学的知识,做到“多见而识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把所见所闻默记在心。其他如“博闻强志”(《荀子·解蔽》)、“博闻强识”(《礼记·曲礼》)、“博闻强记”,以及“记问之学”(《礼记·学记》)都提到广泛学习与通过记忆巩固所学内容的问题。庄子则独辟蹊径,不重“记”而重“忘”,认为“忘”胜于“记”。
在《庄子》一书中“忘”字出现了80多次,可以说,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对“忘”论述得最早、最全面、也最深刻的思想家。
表现在人的精神旅程中,“忘”是通过不断扬弃从感性、理性、道德,最后而走向自由的重要方法。因为在感性阶段,客体外在于我,主体总想将它占为己有,故“累于物”;在理性阶段,主体追问客体“是什么”,分隔了物我;在道德层次,人们诉诸“应该”,而忽略了自我,这些都是对自由的妨碍,只有忘物、忘德、忘知、忘己,不被一切所左右,才能使个体的精神得到独立,使本真之我得以显现。
在艺术、创造等精神活动中,“忘”也极为重要,因为“忘”能使人摆脱表象、杂念、约束而产生凝神和专注,因忘形而获神,因忘知而获悟,在“忘”中,能激发人的创造灵感。
庄子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可见,由 “相忘”而“自适”,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