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书斋 心系天下——记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教授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06-25

http://wuns.whu.edu.cn2009-06-12 作者:通讯员 殷娜

1975年,在湖北仙桃农村,12岁的彭富春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周恩来总理筹备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消息,神圣之情油然而生。

28年后,他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做梦也不敢想”的人民大会堂。2008年,他连任十一届人大代表。

起自乡野、学贯中西、七年海外职工涯、强烈的使命感,使彭富春的视野越过书斋,关注社会,努力履行一名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初露锋芒

100个电话引出的代表建议

“马加爵事件”后,老员工心理亚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其实,早在2004年3月,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彭富春就提交了“注重员工心理健康,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议。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老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代表之一,他建议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课程,加强人格教育,维持员工情绪的和谐与稳定。这一建议使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成为公共话题。

多年后,谈及这一至今仍有影响的建议时,彭富春坦言,最初的动议是来自他的教学和生活。他发现,不少老员工、研究生乃至博士生都存在心理问题,面对人际交往、就业和升学不知所措,造成性格孤僻、抑郁甚至狂躁,常常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发泄情绪。最夸张的一次,某个员工在一天内给彭富春打了100个电话!

“这一极端做法,引起了我对老员工心理问题的关注!”

此后,彭富春开始有意识地和员工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交谈中,他感觉员工们习惯把“郁闷”挂在嘴边,小小的细节被他记在心里。彭富春认为,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各种矛盾都会映射到青少年身上,由于他们的认知应对能力较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节心理,释放郁闷,长此以往,压力易转化成心理问题,就可能发展成精神疾病。于是,在当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他提出了相关建议。

很多人知道了有个提“心理健康”建议的彭代表。第二年,湖北恩施高中邀请他给员工们作心理辅导报告,他欣然前往,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一条心灵的路。

如今,入学心理审查、心理门诊、心理课程、心理指导师等一系列制度在各大中学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彭代表的建议也从最初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不辱使命

向世界开启一扇窗

打开彭富春的博客,一篇《欧行漫记》记录着2007年12月初,他随中国人大青年代表团访问欧洲、比利时和罗马尼亚议会的一段经历。

16年前,他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来到德国攻读哲学博士,在这里生活了7年;16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欧洲,身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求学变为促进国际交流的使者。

“欧洲人民对我们是友好的。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我们对欧洲了解得多。好比一扇窗子,要打开,才能看到窗外的风景!”说这番话时,彭富春若有所指。

原来,中国人大青年代表团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访问欧洲议会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当时会场气氛非常热烈,议员们正对气候、环保、文化等话题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中,有位德籍“美女议员”在发言中,对我国人权和宗教问题提出了指责。她话音刚落,彭富春代表率先予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回答和指正。指出这位议员的发言主要源自不了解中国,如果她了解真正的中国,将会对目前的中欧关系以及对中国的人权、宗教问题有新的认识。当他提及自己曾留德七年,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一经历后,在场议员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这里居然有位年轻的哲学家!会后,不少欧洲议员主动和彭富春握手,并用德语和他交流。

彭富春用理智和智慧赢得了外交尊严。他至今颇有感慨:“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敌意来源于积习与嫉妒,误解来源于疏淡与试探,而期待则来源于理解与真诚。”

渐入佳境

传统文化的全民辩论

今年两会,再次将这位平凡的“教书匠”推到了媒体的风口浪尖,从“QQ支招”老员工就业,到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兽首之争”的激辨PK,再到“最维护国体的议案”……

虽然彭富春的议案建议不时引起广泛关注,但当他看到自己“关于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的议案入选人民网“最维护国体的议案提案”,得到国际书协主席刘正成先生的极力推崇时,着实感到有些意外。与此同时,他也听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叫我‘彭复古’、‘彭古董’。”

这份不算很长的议案,顿时在各个媒体上激起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传统文化能够引发全民讨论,这对于其传承和发展绝对是积极的。”彭富春十分豁达。

“对于兽首拍卖事件,有人说它违背游戏规则,是程序上的不正义,也有人说它以毒攻毒,是道义上的正义。在我看来,爱国,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要体现出一个大国的气度,避免陷入爱国误区,否则爱国主义可能会演变成极端民族主义,爱国可能会变成害国!”

他的“爱国理性论”,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认同,还有不少网友留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