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yl23455永利官网新闻  >  正文

公司陈望衡、范明华主编《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七卷本)出版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1-07

本网讯(通讯员赖俊威)公司陈望衡教授和范明华教授主编《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七卷本)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

该书共7卷,成果总字数达230万字,是由陈望衡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优秀结项成果,从着手写作到最后完成出版,前后历时十年。参加写作的学者有陈望衡、徐骆(第1卷)、张文涛(第2卷)、范明华(第3卷)、丁利荣(第4卷)、聂春华(第5卷)、陈国雄(第6卷)、李军、黄俊、张亚薇(第7卷)等10位。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具有拓荒性质和通史性质的中国环境美学史研究著作,首次以通史体例形式整理并阐述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源流、构成、性质、特征与发展,并以重要朝代、人物、著述为基本线索,围绕古代中国天人关系、宇宙观念、家园意识、环境建设、环境审美等主要问题展开结构,并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等六个核心历史时段进行分述。其中,先秦作为中国文化“轴心时代”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在观念层面的奠基时期,也是后续整个知识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汉代主要建构和阐释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标志着环境审美进入到重要发端时期;唐代围绕“山水”等经典对象展开环境审美意识的拓展与提升,是环境审美理论建构的过渡时期;宋代立足“城市”空间的重塑和不同人居环境审美观念的具体展开,是中国古代环境审美意识的完善时期;明代是以“园林”为典型表征的环境美学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清代既是传统环境美学思想的总结时期,又标志着中国环境审美的时代转型。此外,该书还以城市空间形态作为环境美学思想的直观表达,并以“图释”的形式,立足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中国古代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形象、具体的阐述与分析。

作为国内第一部中国古代环境美学通史著作,该书以陈望衡教授的环境美学思想为基础,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进行了重新挖掘、整理、释读和分析。在为该书撰写的《总序》中,陈望衡教授对全书的写作指导思想进行了界定,即: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以家国情怀为灵魂,以天人合一为精神,其全方位展开体现出悠远的神仙理想,浓郁的生活情趣,朴素的生态观念,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精神特色。这一指导思想来源于陈望衡教授早些时立足于当代而撰写的《环境美学》《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中国的环境美学》(英文版)三本书,这三本书的核心思想是:环境美之本在家园感,家国情怀是环境审美的核心意识。这一观点为国际环境伦理学权威罗尔斯顿教授、国际环境美学创始人之一阿诺德.柏林特所激赏,亦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高度赞许。陈望衡教授这样一些关于环境美学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家国意识、家国情怀)实来自他的中国美学史包括中国环境美学史研究。通常学界看重中国古代的山水意识。山水意识是全人类共有的意识,而中国山水意识的突出特点是作为其内核的家国情怀,在需要特别彰显这一思想时,“山水”意识就升华为“江山”意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全书彰显的就是这一思想,它成功贯穿全书七卷,成为一条红线,也成为该书最大的理论创新亮点。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的出版,不仅对中国环境美学史、中国美学史乃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文化学、环境艺术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而且也对当今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设计以及具有中国风格的人居环境设计理论体系建构、跨文化的环境美学思想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